追求低毛利和不涨价逻辑背后的低成本争夺战

≡追求低毛利和不涨价逻辑背后的低成本争夺战

故事事件:有一个美国客人与施静合作,要弄1个高柜的木杆,和1个高柜的扫帚刷。首先客人与施静在义乌的国际商贸城,能问的店面全部都问过了,都没找到“很便宜的价格”。

因为“客人想要很便宜”,然后施静却想着“一定要找最便宜”的价格。(因为“更便宜”才会“有钱赚”。但是施静又没时间,又没精力去弄。施静给我定了一个目标价:无论如何,工厂在哪里,木杆一定要找到¥0.5元/PC。当时义乌的市场价是¥0.7元/PC)


于是,我开始积极的,拼命的找货:1688网,百度,地图,谷歌,各大搜索引擎,外贸网,内贸网,B2B批发网,B2C 批发网。白天也找,晚上也找。用了“20多种关键词”,整天两只眼盯着电脑。 一看到有做”木杆“,”扫帚“的图片,或者”联系电话“,我就会”打电话过去,问价格信息“。反正,能找到的,我几乎全找遍了。 


最后的最后,我终于找到一家”价格很便宜的工厂“。木杆的价格,从¥0.70元/PC,被我找到”¥0.5元/PC".但是工厂在“广西省”。(除了这一家的价格是¥0.5元/PC, 其他工厂的价格,全部在¥0.5元以上。)


扫帚的工厂:在浙江省宁波。


但是,后来客人那边,告诉我们,木杆和扫帚杆,两个货,要弄到一个柜里面。(数量变少了:原来是两个柜的最,最后变成1个柜。)【虚虚实实的报价,客户只是在利用你而已,为什么不涨价,很奇怪的逻辑】


然后,我们开始计算各种内陆费:怎么运,把两种货弄到一个地方,运费会减少。(中国的内陆费,一直都是很高的。大家不要小看“内陆费”哦。)结果一算,订单数量减少了,我们亏本了,而且亏了好多钱。(原因:报给客人的价格,还是按“当初两个柜的价格”报给客人。对于客人来说,“产品单价”是“没有变动”。 )


中间,我们与客人商谈了各种方法,最终价格方便谈妥了。于是开始下单给工厂。这里要说明一点:我们在下单给木杆的工厂前,工厂是有“寄样”过来给我们看过的。(因为不是“订制LOGO”的产品,工厂寄给我们的样品,是“非常完好”的。)

下单完,工厂开始做货。在这其间,我们有让工厂,在“生产过程”,还有“大货快完成前”,拍相片给我们看。看看图片,我们觉得没有问题,就把图片发给客人了。


但是,最后环节,却出事了。因为这个货要装柜,施静讲,还是要跑一趟工厂,看一下产品质量,才算好了。(幸好我们有跑去工厂看货。)先是施静一个人跑去广西看,结果一看,质量完全不行。而且那家工厂,其实就是“一个小作坊”。(工厂老板拍图片给我们:是拍好的一面,差的一面,没有拍给我们看。事实的产品质量:非常差劲。)

表现情况在:木杆的一端,有裂开口子(100根里,有10根的概率是这样的)

造成这样的原因:因为我们选的是“最便宜”的价格,工厂拿货的“原木”,就是用“很便宜的价格的木头”,再用“机器在原来的木头上,进行切割”。

因为质量实在是"太差劲“,所以,我们与”工厂协商“,最后是”在原来的木杆“上”套上包装“(有点“挂羊皮卖狗肉”). 包装的钱与加工费,工厂出一半,我们出一半。 

但是呢,施静又没有太多的时候,盯着工厂的工人做事。于是,又让我从“义乌”去“广西”工厂盯着工人做货。于是,一个人,去“广西”去“当监工”当了7-8天。


很多人会想:哎呦,不错哦,去工厂(出差去,肯定很舒服哦。)

我告诉大家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 因为这个订单,我们亏钱了,所以,我只能用“一切是最省钱”的方式,去“出差”。但是,即使我在“差旅费”很节省,最后这一单成交的GP只有6% 而已。【追求低毛利的一些恶果,浪费时间浪费钱】


货物弄好了,最后发货给客人了。虽然客人最后收了货,但是我觉得:客人心得肯定不是很舒服了。



这单给我不少教训:虽然我和施静一直在弄“全国最低价”,反而我们都没有把“内陆运费”给算进去。 看产品的质量,不能只看样品,或者工厂给的图片,最终还是要自己看一看“大货样”,要“自己验货”。 最“便宜”的,不代表着“产品质量是好的”工厂。 


≡在线申请ASI

参考价: $0

美国ASI协会方案
+¥5500
+¥4500
+¥40000
+¥900
+¥1200